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伴随着全球产业转移的发展,美、欧开始了去工业化进程,进入20世纪80年代,生产外包成为大趋势,美国转向了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其制造业产业空心化现象日益凸显。
这导致的一种后果可能是: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政府可能做得越多,错得也越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口号喊了许多年,已经喊到近乎麻木。而这种政府的倾向性政策最后无非是转化为规模日益增长的政府支出,以及在政府支出中越来越多的转移支付。
当前,地方政府官员任期不过几年,还经常被委派到异地任职,而其晋升考核又主要基于GDP增长和招商引资,在这样的机制下,地方政府追求的恰恰是短期的经济增长。试图通过限制大城市的发展来为中小城镇的发展腾出空间,这种政策主张不说是南辕北辙,也至少是事倍功半。我们的一项研究比较了地理和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的作用,而且比较了它们对一年的短期增长、五年的中期增长和长期增长(1990至2006年间)的影响有何差异。对于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而言,最为重要的两个政策手段就是投资推动和政府推动。地理对城市经济增长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地理位置不同的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将越来越大。
忽视地理的观点推向极致,会认为可以将倾向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政策作为一种反作用力,抵消欠发达地区的地理劣势,从而获得区域间的平衡发展。同样有警示意义的是,政府干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短期内也是显着为正,但长期内不显着,短期内的促进增长作用可能是因为政府支出促进了当地的投资和消费,但过高的政府支出水平也将扭曲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在长期内可能抵消政府干预的积极作用。这种行为规范无非两种。
即,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和安排,从根本上解决共建共享的利益归属问题。(2)着力构建公平的社会医疗、养老保障机制,缓解和减少因公平缺失所导致的社会冲突隐患。(二)就文化产业方面的重大问题。与政治不同,德治是非权力管理,是社会依靠非权力力量对于人们的行为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管理。
第六、法制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2)如何在城市社区开始民主化建设试点,缓解城市社会的危机压力。
参考资料:[1] [3] [4]王海明.新伦理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748. [2]马起华.政治学论[M].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66(1977).6. 进入专题: 中国问题 。(3)以民主化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社会治理潮流浩浩荡荡,或远或近的民主示范效应,每时每刻都在弘扬和倡导着这种自由人道的社会治理理念,任何国家和社会要融入人类文明的大家庭,实现国家民族的富强兴旺之梦,都必须或快或慢地皈依和追随这种价值,以免被世界共同体所排斥和不容。建议:(1)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农村的民主化建设,提升农民自治的水平,理顺农村社会治理中的根本利益关系,继续探索农村民主制建设的新途径与新方法。[1] 这样,关于中国社会未来发展重大问题的思考,实际上就是关于未来中国社会总体及其经济、文化产业、人际交往、政治、德治、法和道德7类活动面临的重大问题的思考。
如果不抓好这四个环节,特别是后两个环节的问题,就可能因为丧失公正的经济秩序,不但使经济发展的动力减弱,同时也会阻滞,甚至终止创获财富的活动。(三)就人际交往方面的重大问题。这些压力与挑战既有经济方面的,更有社会治理方面的,还有文化方面的。(2)要大力支持和扶助民营企业做强做大,逐步降低国有企业在我市经济生活中的比重,减少国有企业由于资源垄断和低效给经济活动秩序的扭曲与侵蚀。
(2)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和管理,借助各种媒体,传播先进的文化与有益的信息,营造健康积极的社会舆论氛围,鞭打丑恶,揭露无耻,谴责腐败,倡导有助于中国社会繁荣与进步的科学价值观。具体表现在:(1)如何不断巩固和强化农村民主化建设,提升农民自治的水平,理顺农村管理中的根本利益关系,继续探索农村民主制度建设的新途径与新方法。
预防恶性案件和危害广大民众人身安全案件的发生,及时处理日常人际冲突,避免诱发大规模危害公共安全的事件发生。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在于如何通过社会治理道德的终极目的——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总量,从而发现和创建优良的道德规范,并使之转化为广大民众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建议:(1)在遵从国家根本大法的前提下,根据社会创建法律的终极目的——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总量,在地方立法权限内,不断优化有助于中国社会繁荣与进步的现行法律体系。就是说,德治是非权力管理,是社会依靠非权力力量对于人们的行为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管理。另一类非财富活动则是与财富有必然的、不可分离关系的活动,是直接不创造财富而间接创造财富管理活动,说到底,也就是直接不创造财富的管理活动。二、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必须直面的重大问题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实际上就是指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必须直面的重大问题。它认为在集体与个人利益一致的情况下,对于个人利益追求的任何压抑和限制都是不道德的。它一方面是指使人自愿服从的力量,亦即所谓教育,如思想的灌输、熏陶、培养等。
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在于,推动社会发展的行为主体愿不愿意和能不能自觉参与到促进社会发展的活动中来(2)如何大力支持和扶助民营企业做强做大,逐步降低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比重,减少国有企业由于资源垄断和低效给全社会经济活动秩序的扭曲与侵蚀。
未来中国社会发展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三:(1)如何通过解放思想,探索文化产业管理的新路子,既能做好方向性的引导,又不会窒息全社会创获精神财富的活力。(2)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集体主义道德主导下,努力奉行完备集体主义价值观。
政治的管理对象仅仅是那些具有重大社会效用的行为,这也决定了政治不能不具有应该且必须服从的力量,决定了权力是政治的本性:政治是权力管理,它要求被管理的行为应该且必须如何。(5)要在实质民主未实现以前,通过协商民主等多种途径,倾听民间呼声,尊重民意,最大地满足民众的公共需要。
文化产业方面的重大问题就是关于精神财富创获活动方面的重大问题,也就是对精神财富的创作、出版、发行、教育、表演、学习、欣赏等等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第四、政治方面的重大问题。(2)如何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和管理,借助各种媒体,传播先进的文化与有益的信息,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舆论氛围,鞭打丑恶,揭露无耻,谴责腐败,倡导有助于社会繁荣与进步的价值观。这会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官民信息不对称的现状,从而使以公开化、透明化、公正化的社会治理理念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与常识。
与政治不同,德治是非权力管理,是社会依靠非权力力量对于人们的行为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管理。二是权力的监督制约问题会成为制约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问题,直接关系着权力的合法性基础。
(3)如何摒弃落后的思想观念,特别是极左社会治理理念,清除腐朽落后社会治理思想的干扰与破坏。奉行己他俩利主义道德价值观。
因为,一切改革都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而政治体制改革更是如此,直接牵扯着现行执政者的切身利益。(2)注重家庭、社区以及单位的文化建设,从微观着手化解人际矛盾,减少人际冲突。
(2)如何强化公正执法与公正司法力度,维护法制的公正秩序,捍卫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满足公众基本的公正需求。一是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即文化产业。(五)就德治方面的重大问题。(2)以互联网为载体迅速发展的全球化,会使中国社会思想等各种信息的传递速度日益加速,这就对传统的意识形态监管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6)如何改变以往重私德教育轻公德培养的现状,紧跟时代的文明步伐,为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培养一大批拥有优良的公共品格、健全的心智、强健的体魄的现代公民,造就一批富有社会正义感和人道精神的现代公德楷模与榜样,促进中国社会整体公德水平的明显提高。为了使经济、文化产业和人际交往以及一切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不致乱成一团而有一定秩序,从而保障社会存在与发展,仅仅有政治和德治是不行的。
[3](3)如何突出道德原则的层次性,既注重最高道德原则的导引与激励作用,更注重基本道德原则的激励与保证作用,同时包容和认可最低道德原则的社会价值,最大地发挥道德在中国未来发展中的治理作用。(3)要通过制度创新,奠定诚信的社会生活基础,减少每个市民日常生产、生活成本。
总之,影响和制约未来中国社会繁荣与进步的重要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重大课题。另一方面则是非权力强制,即舆论强制,如人们的议论、谴责、赞扬、批评等。